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集成電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芯片,作為現代科技的核心,其制造產業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擴張。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芯片背后,一個不容忽視的環境挑戰也隨之而來——芯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本文將介紹一家專注芯片廢水處理的環保公司——蘇州依斯倍環保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看他家是怎么處理這類廢水的。
蘇州依斯倍環保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來自荷蘭外商投資的環保企業,于2011年在蘇州工業園區正式成立,致力于為芯片廢水處理提供完整的循環利用及零排放解決方案,業務板塊涵蓋EPC工程、提標改造、污水站運維等。依斯倍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及零排放處理系統已廣泛應用于表面處理電鍍、汽車制造、涂裝生產線、新能源新材料、電子半導體、航空船舶、金屬加工等行業。
一、芯片廢水的來源與特性
芯片制造是一個高度精密的過程,涉及數百道工序,包括清洗、蝕刻、光刻、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電鍍等。這些工藝環節在使用高純度化學品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廢水。
芯片廢水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1. 酸堿廢水:來自清洗、蝕刻等工序,含有鹽酸、硫酸、氫氟酸、氫氧化鈉等物質,pH值波動范圍較大。
2. 含氟廢水:蝕刻和清洗過程中會使用氫氟酸或氟化物,由此產生含有氟離子的廢水,這類廢水具有較強毒性。
3. 含重金屬廢水:電鍍、研磨等工序可能引入銅、鎳、鉛、鎘、砷等重金屬,這些重金屬具有生物累積性和持久性,對環境和生物危害極大。
4. 有機廢水:光刻膠剝離、清洗劑使用等環節會產生含有丙酮、異丙醇、苯系物等有機溶劑的廢水,這類廢水的化學需氧量較高。
5. 超純水反沖洗廢水:在制備超純水的過程中,會產生含有微量離子的濃水,即超純水反沖洗廢水。
芯片廢水的主要特點是水質水量波動大、污染物種類繁多、部分污染物毒性高、處理標準極為嚴格。通常,排放標準要求達到地表水Ⅲ類或更高級別的水質標準,部分先進園區甚至要求廢水回用率超過70%。
二、芯片廢水處理的核心技術
針對芯片廢水的復雜性,現代處理工藝通常采用“分類收集、分質處理、綜合回用”的策略,結合多種技術形成多級處理系統。
(一)預處理階段
pH調節與中和:通過向廢水中添加酸或堿,將廢水的pH值調節至中性范圍,為后續的處理工序創造適宜條件。
混凝沉淀:向廢水中投加混凝劑,常見的有聚合氯化鋁、聚丙烯酰胺等,使廢水中的細小懸浮物和膠體顆粒失去穩定性并凝聚在一起,形成較大的絮體,隨后通過沉淀作用將其去除。
化學沉淀法:針對廢水中特定的污染物采用相應的化學沉淀處理。例如,處理含氟廢水時,可加入石灰或氯化鈣,使氟離子與鈣離子結合生成氟化鈣沉淀;處理含重金屬廢水時,可加入硫化物或氫氧化物,使重金屬離子形成硫化物沉淀或氫氧化物沉淀,進而將其去除。
(二)核心處理階段
高級氧化技術:該技術主要用于降解廢水中難以被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常見的高級氧化技術包括臭氧氧化、芬頓氧化、光催化氧化等,這些技術能夠有效破壞有機分子的結構,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為后續生物處理創造有利條件。
膜分離技術:
超濾:利用超濾膜的篩分作用,去除廢水中的大分子有機物、膠體顆粒和懸浮物等雜質。
反滲透:借助反滲透膜的選擇透過性,對廢水進行深度脫鹽處理,能夠去除水中的離子、小分子有機物等,處理后的產水可回用于芯片生產過程。
納濾:其過濾精度介于超濾和反滲透之間,對水中的二價離子和部分有機物具有良好的截留效果,可根據廢水處理需求靈活應用。
生物處理:對于可生化性較好的有機廢水,通常采用生物處理技術進行降解。常見的生物處理方法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其中膜生物反應器結合了生物處理和膜分離技術的優點,不僅出水水質好,而且占地面積小,在芯片廢水處理中應用日益廣泛。
(三)深度處理與回用
經過前段處理的廢水,還需進一步進行深度處理。通常會通過活性炭吸附工藝,去除廢水中殘余的有機物和色度,改善水質。
采用電去離子技術,進一步去除水中的離子,生產出接近超純水品質的回用水,滿足芯片生產對高品質用水的需求。
最終處理后的出水需經過嚴格的監測,確保水質符合相關標準后,可回用于生產過程中的冷卻水、清洗水,或作為制備超純水的原水,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芯片廢水處理不僅是芯片制造企業滿足環保合規要求的剛性任務,更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現綠色制造的重要體現。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和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構建高效、穩定、低成本的廢水處理與回用體系,將成為芯片制造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蘇州依斯倍環保裝備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www.woerqi.cn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 藥廠廢水處理工程公司
下一篇: 涂裝生產線廢水處理工程公司
準確評估 改善環境 提升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