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玻璃工業產能持續擴張,在推動產業經濟增長的同時,生產全流程產生的廢水問題已成為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瓶頸。從原料加工的粉塵洗滌,到熔制成型的設備冷卻,再到退火后的車間清潔與煙氣脫硫環節,每一步操作都會產生成分復雜的廢水,其中不僅含有硅粉、石灰石粉等懸浮物,還夾雜著油污、重金屬離子及殘留化學藥劑。本文將介紹一家專注玻璃生產廢水處理的環保公司——蘇州依斯倍環保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看他家是怎么處理這類廢水的。
蘇州依斯倍環保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來自荷蘭外商投資的環保企業,于2011年在蘇州工業園區正式成立,致力于為玻璃生產廢水處理提供完整的循環利用及零排放解決方案,業務板塊涵蓋EPC系統交付、提標改造、廢水站運維托管等。依斯倍一直專注于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及零排放處理技術的研發,為客戶降低成本,努力構建綠色生態循環系統,以“減量化”、“資源化”和“極小化”的“3R”原則為循環系統實施的核心。依斯倍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及零排放處理系統已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制造、航天航空、表面處理電鍍、涂裝生產線、電子半導體等行業。
玻璃生產廢水的來源具有顯著的環節差異性,其中設備與窯爐冷卻水占比最高,這類廢水因直接接觸生產部件,懸浮顆粒物濃度高,且易混入潤滑油等油性物質;煙氣脫硫廢水則因采用濕法脫硫工藝,含有大量硫酸鹽、氟化物,同時伴隨鎘、鉛等重金屬超標問題。兩種廢水若混合排放,不僅會導致受納水體渾濁、富營養化,還會使土壤重金屬累積,破壞農業與生態環境,其污染危害需引起全行業高度警惕。
針對玻璃廢水 “懸浮物多、污染物雜、處理難度大” 的特性,當前行業普遍采用 “預處理 — 生化處理 — 深度處理” 的三級聯動工藝。預處理階段通過格柵攔截大顆粒雜質,再經沉砂池初步沉淀,隨后借助混凝沉淀或氣浮技術,利用聚合氯化鋁等絮凝劑使細小懸浮物與油類物質聚集成團沉降,此環節可去除廢水中 80% 以上的懸浮物(SS),同時降低 40%-50% 的化學需氧量(COD),為后續處理掃清障礙。
對于含有機物的車間清洗廢水,生化處理成為核心環節。A/O(厭氧 - 好氧)工藝通過厭氧菌分解大分子有機物,再經好氧菌進一步降解,有效降低 COD 與氨氮含量;而 MBR(膜生物反應器)技術憑借膜組件的截留作用,不僅能提高微生物濃度,還能大幅提升出水水質,且設備占地面積僅為傳統工藝的 1/3,正逐步成為中高端玻璃企業的主流選擇,尤其適用于環保要求嚴苛的產區。
深度處理階段則聚焦 “達標排放” 與 “資源回用” 雙重目標。為滿足國家日益嚴格的排放標準,或實現工業用水循環利用,行業常采用過濾、活性炭吸附、高級氧化等技術去除殘留污染物;若需達到回用標準,反滲透(RO)技術成為關鍵 —— 其能有效截留溶解性鹽類與微量重金屬,處理后的水可直接作為設備冷卻水或生產線補充水,使企業新鮮水消耗量降低 30% 以上,既減少水資源浪費,又降低排污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污泥處置是廢水處理系統的 “最后一公里”。預處理與生化處理產生的污泥含有大量懸浮物與重金屬,需先經濃縮池降低含水率,再通過板框壓濾機脫水,最終根據污泥成分選擇安全填埋、焚燒發電或資源化利用(如制作建筑填料),避免污泥二次污染,形成 “廢水處理 — 污泥處置” 的閉環管理。
隨著國家環保政策持續收緊,《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法規對玻璃企業排污要求愈發嚴格,將廢水處理納入生產全流程管理已成為企業的法定責任。通過優化處理工藝參數、引入智能監控系統(如實時監測 COD、pH 值等指標)、加強員工環保操作培訓,企業不僅能確保廢水穩定達標排放,還能提升品牌形象,規避環境處罰風險。未來,隨著膜分離技術的迭代升級與零排放(ZLD)理念的推廣,玻璃行業有望構建 “廢水全回用、固廢全處置” 的綠色生產模式,真正實現 “近零排放” 目標。
玻璃生產廢水處理絕非單純的環保合規要求,更是企業降本增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當技術創新與精細化管理形成合力,既能守護綠水青山的生態底線,又能為企業贏得長遠發展的 “金山銀山”,推動我國玻璃工業在綠色轉型中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如果有玻璃生產廢水處理需求,歡迎撥打蘇州依斯倍環保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的聯系電話:4008286100。
【責任編輯】:蘇州依斯倍環保裝備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www.woerqi.cn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 半導體廠廢水處理工程公司
下一篇: 鋰電材料廢水處理工程公司
準確評估 改善環境 提升經濟效益